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20四川高二下学期高中政治期末考试106220
2020四川高二下学期高中政治期末考试106220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0-10-21
题号
评分
一、综合题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5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1954年、1962年和1979年三次启动都未能最终完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于2015年启动了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历时5年,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吸纳各方智慧,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对现行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修改完善,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也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更好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民法典编纂过程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道理。

2)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我国通过并施行民法典的必要性。

3)结合自身实际,从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角度,为我国民法典的施行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难度:
知识点: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实现人生的价值
使用次数:15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我国民法典的成功编纂,是新中国数代人的夙愿和努力,前三次启动虽被迫中止,却为后来者积累了经验,也体现了这一系统工程的复杂性、曲折性;第四次编纂工作历时5年,最终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民法典,这是我国民法典编纂的质的飞跃。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法治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形势,制定民法典势在必行又顺理成章;《民法典》的制定有利于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奋进中国提供不竭动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对《民法典》的制定和出台提出了客观要求;民法典的出台,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民法典》的制定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编纂民法典,有利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法治根基。

3)示例:

坚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民法典》的相关规范,争做全民守法的模范。

加强《民法典》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素质。

认真学习和宣传《民法典》,积极践行相关规范,为《民法典》的施行作贡献。

【解析】

本题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寻觅社会的真谛、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公民政治责任感。

【详解】

1)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民法典编纂过程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的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解答时首先明确发展观主要包括: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然后结合我国民法典编纂过程进行分析,我国民法典的成功编纂是新中国数代人的夙愿和努力,前三次启动虽被迫中止,却为后来者积累了经验,最终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民法典,这是我国民法典编纂的质的飞跃。

2)本题设问指向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我国通过并施行民法典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思考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寻觅社会的真谛主要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的主体;然后把握材料关键信息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出修改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3)本题设问指向结合自身实际,从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角度,为我国民法典的施行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包括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然后结合我国民法典的施行细化分析。

【点睛】

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2.

新中国70年间,中国人均寿命增长了一倍多。这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见证。但老年问题也接踵而至。

材料一  当下,部分社会公众对老年群体的另类评价在潜滋暗长,关于老年人的负面舆论有时会被放大。究其原因,一是网络时代信息的集聚效应。扶老被讹等新闻在给人们带来震惊和冲击的同时,也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并在网络上进一步产生了信息集聚和强化效应;二是步入网络时代,老年人在网络舆论场缺乏相应的话语权,他们大多数使用的依旧是老人机,属于舆论场中沉没的声音;三是在一些涉及老人的新闻事件中,情绪遮蔽了思考,很多网民忽视了事出有因,而把责任简单归咎子身处其中的老人。需要明确的是,不应将散发的个案问题,上升至对群体素质的整体评判,让老年偏见制造新的社会矛盾。

材料二  人口老龄化最早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等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但我国的老龄化不仅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影响速加,还表现出未富先老(我国用于老龄人口的养老、医疗、照护和服务的费用占GDP的比重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这就使得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异常严峻。一是人口老龄化急剧加速且高龄老人比重大;二是养老负担和医疗保障压力持续加大;三是养老和护理服务需求分化明显却又准备不足:四是已然形成的“4+2+1”家庭结构,难以承受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如山般的压力,等等。对此,一些专家提出我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要用科学的态度正视老龄化问题;要创造性地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和构建健康的老年人生活方式;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养老产业,带动结构转型,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收入分配格局,增强老龄化的经济承受度;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分析部分社会公众产生老年偏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自身的生活积累,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应对我国的老龄化问题。

难度:
知识点: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使用次数:187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从认识的主体来看,老年偏见的产生,既有人们社会生活实践水平的局限,也有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和价值取向方面的的偏差,因而出现认知颠覆情绪遮蔽简单归因并放大;从客体状况看,涉老事件本身的复杂性、网络时代信息的集聚效应和老年人舆论场的缺位,都一定程度上助推认识上的差异。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敢于面对矛盾,坚持一分为二观点,积极解决矛盾。既要看到我国人口老龄化急剧加速和传统家庭养老压力大的严峻形势,也要看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和社会养老的产业发展空间。(若回答既要看到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压力,也要看到给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同样得分)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正确把握我国老龄化未富先老、养老服务需求分化明显等突出特点,大力发展生产力,差别化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要坚持把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既要重视未富先老等突出特点,也要借鉴其他老龄化国家的经验;既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格局,探索全覆盖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又要注重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差异化。

【解析】

本题共两小问,考查的是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其中,第一小问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试题类型为原因类试题,第二小问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知识,试题类型为措施类试题,在具体答题时,要明确知识限定,有针对性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详解】

1)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分析部分社会公众产生老年偏见原因,知识限定明确。

本题要从认识是对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从认识主体状况角度看,在一些涉及老人的新闻事件中,情绪遮蔽了思考,很多网民忽视了事出有因,而把责任简单归咎子身处其中的老人。需要明确的是,不应将散发的个案问题,上升至对群体素质的整体评判,让老年偏见制造新的社会矛盾。这既有社会生活实践水平的局限,也有大家认识问题的角度与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从认识的客体状况角度看,网络时代信息的聚集效应,使得网络上的信息得到聚集和强化,同时老年人在网络舆论场缺乏相应的话语权,他们大多数使用的依旧是老人机,属于舆论场中沉没的声音,这些原因也导致了人们在认识上的差异。

2)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和自己的生活积累,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行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应对我国的老龄化问题。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角度看,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看,积极地承认矛盾并解决矛盾,既要看到材料中点出的我国老龄化人口急剧增多和家庭养老压力大的严峻形势同样也要看到我国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空间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

其次从矛盾的特殊性角度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正确认识我国的未富先老,养老服务需求的不同,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

三是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的角度看,要坚持把普遍原理与具体的实践有机结合。有效应对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就必须既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收入分配的改革,又要注重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差异化,既要注重未富先老突出问题,同时也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点睛】

材料分析题的审题要诀

第一步:审设问

(1)明确知识范围:

知识类别: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文化生活

知识形态:微观、中观、宏观

(2)明确问题指向:

单一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复合型:谈认识、作分析

(3)明确设问主体:

经济学:政府、企业、个人等

政治学:国家、政党、公民等

第二步:审材料

(1)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

(2)回归教材,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到教材中的哪几课、哪几节、哪几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

(3)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选择题 (共1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此汝行,纱帽人说好,我不信。吏中说好,我亦不信。即青矜说好,亦不信。惟瓜皮帽人说好,我乃信耳。这是明朝的丁宾去句容上任时父亲的临别嘱咐。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本质的暴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可能认识事物

C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D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实践者

难度:
知识点: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寻觅社会的真谛
使用次数:14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

【解析】

D:题中引用明朝丁宾去句容上任时其父亲的临别嘱托,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在丁宾的父亲看来,只有让老百姓说好的官,才算得上真正的好官,说明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实践者,D正确。

AB:材料阐释的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实践者,未体现事物本质的暴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可能认识事物AB不符合题意。

C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不是哲学道理,C排除。

故本题选D

2.

下列观点与下图(图中文字:当我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之前,我一直因为没有鞋而抱怨——波斯谚语)所体现我一直因为没有鞋而抱怨这一波斯谚语的哲理最相近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C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D求木长必固其根,欲流远必浚其源

难度:
知识点: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
使用次数:14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C

【解析】

我一直因为没有鞋而抱怨反映的哲学道理是要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A:反映的哲理是,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我们要对新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保护好新事物的幼苗,同时又要我们充分的做好心理准备,坚持到底,不怕困难。与题意不符,A不选。

B: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与题意不符,B不选。

C:反映的哲理是,阴阳之间相互依存,要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与题意相符,C应选。

D:反映的哲理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题意不符,D不选。

故本题选C

3.

100多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率先预言黑洞的存在;60多年前惠勒提出黑洞概念;5年前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被科学家捕捉到,人类开始到黑洞;2019410日,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多地天文学家同步公布首张黑洞照片,这是由多名科研人员用黑洞事件视界望远镜从四大洲8个观测点捕获的视觉证据,人类终于眼见为实。这说明(   

包括人类思维和认识在内的整个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人类实践水平的提高能够不断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

具有主动创造性的科学预言是科学实验的唯一源泉

人的认识能力能够超越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难度:
知识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求索真理的历程
使用次数:10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A

【解析】

:从预言黑洞的存在,到提出黑洞概念,再到人类开始到黑洞,直至天文学家公布首张黑洞照片,这说明包括人类思维和认识在内的整个世界是不断发展的,符合题意。

2019410日,多名科研人员用黑洞事件视界望远镜从四大洲8个观测点捕获的视觉证据,人类终于眼见为实,这说明人类实践水平的提高能够不断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符合题意。

:科学预言不是科学实验的唯一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表述错误。

:规律是客观的,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越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A

本卷还有8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3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很难
2
15.38%
中等
11
84.61%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综合题
2
15.38%
选择题
11
84.61%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实现人生的价值
1
7.69%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
15.38%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寻觅社会的真谛
1
7.69%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
1
7.69%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求索真理的历程
3
23.07%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的精华
1
7.69%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把握思维的奥妙
2
15.38%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探究世界的本质
1
7.69%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
7.69%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柴林霞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