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党和政府心中的牵挂。2015年岁末党中央国务院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材料一 新时期的扶贫开发,不同于以往的“大水漫灌”,要改变粗放扶贫,进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因人因地施策,对症下药;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激发党员积极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精准扶贫首先要做好试点工作,然后再全国推广。
材料二 贫困地区不仅需要经济扶贫,还需要文化扶贫。某“文化扶贫小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他们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层面与某贫困县结帮扶关系;鼓励该地区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讲仁爱”的时代价值,推进传统文化进农家,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同时利用互联网,通过手机APP、在线课堂,实施技能提升培训,帮助当地农民掌握更多致富技术;通过以老带新、委托培训等方式,培养出乡土文化人才,解决基层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打赢脱贫攻坚战?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该“文化扶贫小组”的做法有何依据?
(1)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要求我们着力解决主要矛盾。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抓住主要矛盾。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激发党员积极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或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既对立又统一,扶贫开发要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实惠,生态建设促进扶贫开发的顺利进行。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扶贫开发要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实施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因人因地施政,对症下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精准扶贫工作首先做好试点工作,然后再全国推广。
(2)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扶贫小组与某贫困县结帮扶关系,有利于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增强贫困地区的创新活力。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鼓励该地区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讲仁爱”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提升农民的道德修养。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文化扶贫小组”利用互联网,实施技能提升培训,有利于当地农民掌握致富技术。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通过以老带新、委托培训等方式,培养出乡土文化人才,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矛盾含义:
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意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理解矛盾基本属性的关系和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
区别
含义不同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特点不同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特征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作用不同
①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为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面相互利用、吸取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推动事物的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①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 ②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的统一体瓦解,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
联系
①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称其为矛盾。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不能把矛盾的一方叫“对立”,另一方叫“统一”。
(2)“事物内部”是指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
(3)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等于哲学上的矛盾。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则是指事物内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意义上讲的“对立”特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概括与反映。
警示:
矛盾的内涵是教学的难点,也是考试的重点,高考中经常结合漫画、文言文等素材进行考查。应注意:
(1)哲学中讲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双方的对立。
(2)对立统一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矛盾一方是对立,另一方是统一。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2008年12月18日,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在全面回顾改革开放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总结了十条成功经验:即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在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时,有同学认为,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认识,
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顶峰,应该认真学习。也有同学认为,新理论成果还会
被更新的理论成果代替,现在的新理论成果将来还是谬误,学了也没用。
(1)请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两位同学所说话的合理及不合理之处进行总体评价。(8分)
30年前,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温饱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决定。今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角度着眼,适时作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长久不变的情况下,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决定。中央要求各地根据情况采取具体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分析党在稳定完善和推广农村经济政策时是怎样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4分)
长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学者,都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
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将二者看成是社会制度的范畴。
(3)邓小平是如何看待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的。(4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是什么?(2分)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当前的工作重点是什么?(4分)
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单位:元)
指标 | 1978年 | 1996年 | 2000年 | 2004年 | 2007年 |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 134 | 1926 | 2253 | 2936 | 4140 |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 343 | 4838 | 6280 | 9422 | 13786 |
图: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恩格尔系数走势
注: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4)以上表和图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2分)从影响消费的因素和宏观调控的角度对我国提高农村家庭消费水平提出合理化建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