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二某班以 “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
观点 | 开篇立论 |
正方:偏见可以克服 | 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 |
反方:偏见不可克服 | 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 |
(1) 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2) 老师引用马克思的经典语录对辩论作出总结一一任何的科学批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罢!请从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 的视角,谈谈面对偏见应如何正确地 “ 走自己的路 ” 。
(1) 一、支持正方: ①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 偏见的出现是因为认识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如盲目崇拜、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 ③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时代延续,认识也在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无限发展。二、支持反方: ① 认识主体: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及立场、观点、方法等条件的限制。 ② 认识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③ 认识活动会受到人们身处其中的历史传统的局限,其中包括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实践水平等。历史传统是认识产生、发展的必要前置条件,认识总是受到它的制约。
(2)① 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分析】背景素材:高二某班以 “ 偏见的哲思 ” 为主题举行辩论赛
考点考查:认识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度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 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可转换为为什么说偏见是可以(不可以)克服的,需要调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支持正方:
关键词 ① :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 → 可联系教材知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关键词 ② :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 → 可联系教材知识偏见的出现是因为认识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 ③ :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 → 可联系教材知识认识也在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无限发展。
支持反方:
关键词 ① :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 → 可联系认识受立场、观点、方法等条件的限制;
关键词 ② :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 → 可联系教材知识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关键词 ③ :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 → 可联系教材知识认识活动会受到人们身处其中的历史传统的局限。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 2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从措施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 ① :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 → 可联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② :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 → 可联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相结合。
【点睛】
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特征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3)实践活动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意识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
追求真理: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实践的特点:
客观 | |
物质性 |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
主观能动性 |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社会历史性 |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A.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D.认识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