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进行生产生活,不断地砍伐森林、毁草开荒、填湖造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和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方式,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建立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社会的变迁推动着生态观念的改变。从古代的 “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1) 结合材料,运用生产方式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2) 从 “ 天人合一 ” 到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深化发展。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无限性观点对此加以说明。
(1)①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新时代,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制度,推动建立了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2)①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时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② 从古代的 “ 天人合一 ” 到如今的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说明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分析】背景素材:我国逐步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考点考查:生产方式、认识的无限性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 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生产方式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的原因。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 ①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形成了解决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 → 可联系教材生产力的知识;
关键词 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已经具备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 可联系教材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知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 2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认识的无限性的有关知识,分析 “ 从 ‘ 天人合一 ’ 到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深化发展 ” 这一观点。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 ① :运用认识的无限性观点 → 可联系 “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时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 。
关键词 ② :从古代的 “ 天人合一 ” ,到如今的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的变迁会继续推动着生态观念的改变,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的进步 → 可联系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点睛】
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特征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3)实践活动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意识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
追求真理: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实践的特点:
客观 | |
物质性 |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
主观能动性 |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社会历史性 |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A.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D.认识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