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
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与要求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49
更新时间:2023-06-28
纠错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进行生产生活,不断地砍伐森林、毁草开荒、填湖造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和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方式,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建立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社会的变迁推动着生态观念的改变。从古代的 “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1) 结合材料,运用生产方式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2)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深化发展。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无限性观点对此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与要求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①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新时代,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制度,推动建立了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2)①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时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从古代的 天人合一 到如今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说明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分析】背景素材:我国逐步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考点考查:生产方式、认识的无限性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 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生产方式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的原因。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形成了解决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 可联系教材生产力的知识;

关键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已经具备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可联系教材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知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认识的无限性的有关知识,分析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深化发展 这一观点。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 :运用认识的无限性观点 可联系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时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关键词 :从古代的 天人合一 ,到如今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的变迁会继续推动着生态观念的改变,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的进步 可联系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点睛】

=
考点梳理:
根据可圈可点权威老师分析,试题“ ”主要考查你对 道德及其与法的关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资料梳理”如下:
◎ 道德及其与法的关系的定义

道德的含义:

人类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 道德及其与法的关系的知识扩展

(1)道德的含义
人类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公民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道德与法的关系
①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②道德与法各具特点:道德自人类社会产生后就始终存在,他的评价标准是人们的利益所决定的善恶、荣辱观念;法律是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和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道德通过个人良心、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通过教育、批评和自省等方式起作用;法律由国家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凭借国家权力强制施行。道德调节人们所有社会关系、所有行为;法律调节那些重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

(5)培养高尚道德的意义
①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
②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③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道德及其与法的关系的知识对比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比较 法治  德治
区别 属性 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功能和地位 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德治则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从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联系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使其自觉纳入法律规范中去

法律和道德的差别:

比较方面

法律

道德

产生 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人类社会产生后约定俗成的
表现形式不同 用严格的文字表述,明确具体 存在于认识和舆论中,不成文,概括而笼统
实现方式不同 以国家强制力保证贯彻 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依靠人们的觉悟实施
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人们与法律相关的行为 涉及人们的思想、品格、言语、动机及一切行为
◎ 道德及其与法的关系的知识点拨

道德与法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1)二者都是重要的社会行为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
(2)二者的调控范围交叉渗透。二者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二者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要求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
(3)二者的社会功能互补。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的他律约束作用与道德的自律教化作用,只有相互补充和密切配合,才能达到建设社会文明的良好成果。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内容

角度

要求

爱国守法 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一要树立中华民族意识和国家利益至上观念,二要遵守法律
明礼诚信  公民在家庭生活、职业领域、公共场所的活动 一要文明礼貌,二要诚实守信
团结友善 公民的集体生活 一要团结合作,二要互相帮助
勤俭自强 公民的个人生活 一要勤劳节俭,二要奋发图强、积极进取
敬业奉献 公民的职业岗位 一要忠于职守,精益求精,二要奉献社会

社会主义荣辱观:

(1)我们的荣辱观:
①内涵: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看法。
②特点:具有更直接、更强烈的主体感受性和实践性,更能够调动人们的自觉能动性。
③地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原则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保障。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道德基石、道德力量、实践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与时俱进的品格。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了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体现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1)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
②为人民服务的表现形式:为人民服务有共同的要求,又有不同的表现。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敬业开拓、服务上乘,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也是为人民服务。先公后私、尽职尽责、诚实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利用一己之长,做好工作,守法经营,也是为人民服务。
③措施:在新形势下,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就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通过具体道德规范,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
(2)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①内容:集体主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每个人的正当利益,都是集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体现着个人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第二,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
第三,坚持集体主义,维护集体利益,要保障个人正当利益,使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得以实现。
②原因: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③措施: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要反对个人主义,尤其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总是以个人为中心,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把他人、集体和社会当成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它不能代表正当的个人利益。极端个人主义是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既会给社会、集体和他人造成损害,也会给个人带来失败和不幸。

◎ 道德及其与法的关系的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3、列举实例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的目标。

3、培养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

4、认识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密切关系,努力提高道德水平,更加自觉地遵纪守法。
◎ 道德及其与法的关系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掌握/应用
课时要求:1
考试频率:常考
分值比重:2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类题推荐:
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与要求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张慧珍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