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经济生活
>
收入与分配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50
更新时间:2023-06-28
纠错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进行生产生活,不断地砍伐森林、毁草开荒、填湖造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和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方式,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建立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社会的变迁推动着生态观念的改变。从古代的 “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1) 结合材料,运用生产方式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2)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深化发展。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无限性观点对此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收入与分配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①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新时代,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制度,推动建立了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2)①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时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从古代的 天人合一 到如今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说明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分析】背景素材:我国逐步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考点考查:生产方式、认识的无限性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 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生产方式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的原因。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形成了解决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 可联系教材生产力的知识;

关键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已经具备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可联系教材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知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认识的无限性的有关知识,分析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深化发展 这一观点。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 :运用认识的无限性观点 可联系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时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关键词 :从古代的 天人合一 ,到如今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的变迁会继续推动着生态观念的改变,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的进步 可联系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点睛】

=
类题推荐:
收入与分配
难度:
使用次数:163
更新时间:2021-07-17
加入组卷
1.

9分)表格

某省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来源及其增长

收入项目

2006年(元)

200613季(元)

200713季(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家庭总收入

19954

15381

17364

12.9

一、工资性收入

13016

10074

11238

11.6

二、经营性收入

2544

1960

2302

17.4

三、财产性收入

517

413

486

17.6

四、转移性收入

3877

2934

3338

13.8

注: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材料公民财产性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富裕程度的重要尺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老百姓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当前居民储蓄在15万亿元左右,而随着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繁荣,百姓投资理财热情高涨,到200710月初,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2亿户,基金资产净值总计已超过3万亿元,基本投资账户数超过9000万个。但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较小仅有2%左右,拥有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0%。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格描述一下该省城镇居民的收入状况。(2分)  

 

 

 

   2)财产性收入属于哪种分配方式?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政府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7分)

 

 

 

题型:综合题
知识点:收入与分配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张慧珍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