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化生活
>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200
更新时间:2021-10-13
纠错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

场景:跨越 300 年时空的对话

地点:超级杂交水稻试验田

人物:宋应星  明代著名科学家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袁:我少年时读过您的《天工开物》,最喜欢里面的农业篇《乃粒》。

宋:我将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的技艺技巧流程编撰成此书!我深入田间研究农业,梦想 五谷丰登,物阜民康

袁: 天下富足,禾下乘凉 是我的梦想。如今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达到 1530 公斤了。当年您进京赶考半年赶路,如今高铁三个时辰、大飞机一个时辰就深到了。火箭可把月球车载到月亮上了,深潜器可潜入大海万米之深了。

宋:壮哉!妙哉!中华文脉代代相传啊 ……

----改编自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之《天工开物》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选取对话中所涉及的某一信息作为主题,续写宋应星的感慨。

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字数 150-200 字。

查看答案
题型:综合题
知识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例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像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等都远远早于欧洲,在世界上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分析】

背景素材:跨越 300 年时空的对话

考点考查:科技对文化的影响等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选取对话中所涉及的某一信息作为主题,续写宋应星的感慨。注意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字数 150-200 字。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

有效信息 :当年您进京赶考半年赶路,如今高铁三个时辰、大飞机一个时辰就深到了。火箭可把月球车载到月亮上了,深潜器可潜入大海万米之深了 可联系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像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远远早于欧洲,在世界上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像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等都远远早于欧洲,在世界上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 当年您进京赶考半年赶路,如今高铁三个时辰、大飞机一个时辰就深到了。火箭可把月球车载到月亮上了,深潜器可潜入大海万米之深了。

【点睛】

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1) 联想相关知识 : 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 , 然后通过审材料 , 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 , 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 , 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 , 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 , 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 , 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 ( 即材料语言 ) 。这种情况在解答 怎样体现 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 拟写提纲 : 通过审题 , 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 , 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 , 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 , 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 , 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 , 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 组织答案要点 : 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 , 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 , 可以是一种语言 , 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
类题推荐: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陈玉龙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