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生活与哲学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寻觅社会的真谛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42
更新时间:2020-07-20
纠错
1.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起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强调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出了新概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做出了重要发展和深化,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1)请说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

(2)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的必然性。

(3)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做出重要发展和深化有何经济意义?

查看答案
题型:综合题
知识点: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是由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是自我完善和发展。

(3)这一重要发展和深化有利于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利于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背景材料,从《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相关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详解】

1)本题要求说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纯识记内容,结合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关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回答即可。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提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本题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的必然性。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历史唯物主义,属于宏观知识考查。题型设置属于“原因类”主观题。解答本题,需要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社会存在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我国的经济制度,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制度的调整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符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经济制度的调整属于经济改革,可以从改革的作用进行分析。

3)本题要求分析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做出重要发展和深化有何经济意义。本题题型设置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该题型审题的难度小,但具体答题过程要用到什么知识,或者要从什么角度来分析意义,要求能够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在一个设问中往往蕴含着多个切入点,需要全面考虑,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解答本题,需要针对基本经济制度多角度分析,可以从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

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时,要从四个方面找到切入点。①根据设问的主体分析其意义。②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意义。③确定范围分析其意义。包括知识范围、主体范围、区域范围等。④回归教材分析其意义。把设问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寻找意义。

 

=
考点梳理:
根据可圈可点权威老师分析,试题“ ”主要考查你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资料梳理”如下: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定义

社会存在含义:

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意识含义:

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扩展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导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对比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区别 地位 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对二者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点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理解: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最突出地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不可能形成反映社会存在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因此,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有了人类征服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才有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才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实践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唯物史观赖以建立的根本。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拓展

高考警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高考常考点,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同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它是指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教学目标
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4、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综合运用
课时要求:1
考试频率:易考
分值比重:6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类题推荐: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寻觅社会的真谛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隋毅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