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国家之重、社稷之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是我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我国“三农”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期”。有人认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滞后,农民业余生活匮乏。农业科技人员紧缺,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较少,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很大,农村市场需求相对不足。为破解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协调矛盾,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十七大提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中一项重大任务;十八大提出了“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功能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战略部署。
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运用“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不断推动城乡发展向一体化目标迈进的?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根据城乡发展实际,解放思想,不断推动城乡发展向一体化迈进。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我国在农村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入认识和把握自身发展规律,从而推动城乡发展向一体化目标迈进。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不同时期农村建设有不同特点,从而形成了相应的战略部署,推动力城乡发展向一体化目标迈进。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我国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力城乡发展向一体化目标迈进。
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特征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3)实践活动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意识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
追求真理: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实践的特点:
客观 | |
物质性 |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
主观能动性 |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社会历史性 |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A.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D.认识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