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经济生活
>
收入与分配 个人收入的分配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59
更新时间:2012-04-12
纠错
1.

看漫画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运用收入分配公平的知识,谈谈对上述两幅漫画的看法。(4分)

2)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列举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8分)

查看答案
题型:简答题
知识点:收入与分配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答案:1)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分)漫画一反映了我国还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的现象。漫画二表明,一些地方尝试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提高劳动者收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2分)

2)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2分)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2分)③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2分)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2分)

解析:本题围绕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选取了两幅漫画,主要是反映了现实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同时提出解决措施和办法。(1)让我们对漫画反映的现象谈看法,限定了知识角度是收入分配公平,我们要在理解漫画涵义的基础上注视漫画文字的内容。(2)如何解决收入分配公平,我们要从分配制度,分配政策,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经济的知识点去分析,同时要注意结合材料。

=
考点梳理:
根据可圈可点权威老师分析,试题“ ”主要考查你对 分配制度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资料梳理”如下:
◎ 分配制度的定义

财产性收入的含义:

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好生活活动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 分配制度的知识扩展

(1)我国的分配制度
①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
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A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B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
③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必然性和作用
A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B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C实行按劳分配的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我国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A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
B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⑤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好生活活动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因此财产性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范畴,属于非劳动收入。只要合法,同样受到保护。

◎ 分配制度的知识导图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依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图示:

◎ 分配制度的知识对比

准确把握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几个问题: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①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整体水平低、多层次又不平衡,决定了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要实行按劳分配,而其他所有制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②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要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各方面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为前提。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普遍实行,它存在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意味着劳动者只是受雇于企业主,他们只能作为劳动要素的提供者参与生产和分配。两种收入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不同,因此区分二者首先要看是哪一类经济形式再作判断。

 (3)对比区分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①合法的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
②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 

◎ 分配制度的知识点拨

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a、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b、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c、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包括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
d、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3)原因: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 分配制度的知识拓展

如何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公平分配:

1、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此要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税收调节和整顿收入分配。(低、中、高、合法、非法)
4、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5、个性问题:
行业收入差距——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
区域收入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缩小区域差距

◎ 分配制度的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
2、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
3、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4、懂得我国实现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5、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6、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7、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8、准确和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
◎ 分配制度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掌握/应用
课时要求:2
考试频率:常考
分值比重:4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类题推荐:
收入与分配 个人收入的分配
难度:
使用次数:110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正确措施有                                          (     

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  

凡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都要给予保护和补贴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流动市场

A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收入与分配 个人收入的分配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使用过本题的试卷: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涩火狼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