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包容性增长有着深刻内涵。从国内方面看,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财富公平分配,不造成贫富差距,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所有人都从增长中获益。从全球视野看,包容性增长体现在发达国家应当主动承担起全球经济增长与经济失衡的责任,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体现在进一步发展开放的、遵循规则的、可预测的、非歧视性的贸易和金融体制;更体现在让那些贫困国家在全球区域性增长过程中能够受益更多。
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谈谈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原因及合理化建议。
(1)包容性增长的原因:
①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有弊。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就要实现包容性增长;②包容性增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需要。
(2)包容性增长的措施:
①要实现包容性增长,我国应该尽快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镇化,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③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④国家综合运用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百姓的收入增长。
⑤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发挥世贸组织的作用,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合法权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从根本上提高各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⑥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采取如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等措施帮助其发展经济。(每点2分)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
(1)从国内看:一方面,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要巩固这一成果,要改变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要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在此情况下,客观上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2)从国际看:我们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当时只有苏联的经验可以借鉴,因而我国参照苏联的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特点:
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
第一,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
第二,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
第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
②弊端和影响:
第一,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致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不利于方便群众生活。
第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第三,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2008年9月1日起,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这一做法
A.表明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表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平等
C.有利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D.根本目的是提高个体经济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