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最早出现的汽车,是匈牙利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输入的,起先只有两辆。…… ——摘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据清末人士观察,在近代中国一大城市最繁华的地段,自早7点至晚7点,车辆通过的情况:电车450次,摩托车(汽车)900次,马车1000次,人力车18000次。
——摘自《车在中国——近代中国交通概览》
材料二下图中的“解放”牌汽车,是以苏联生产的吉斯150型汽车为范本改进部分结构而设计和制造出来的。
图10 “解放”牌汽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这种状况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以前,中国交通运输业的重大成果。简述这一时期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近代汽车逐渐成为重要的代步工具,汽车工业长盛不衰,以汽车工业而著名的城市还被冠以“汽车城”。
(3)试简要分析底特律成为“汽车城”的主要区位条件,并指出它所在的工业区和农业带。
(4)北京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地,在蓝天白云下竞赛,在和谐中传播友谊是我们的向往。试举出我国中部地区能够起到改善北京空气质量的重大能源输出项目所在省区的名称、项目名称,以及该工程建设中会遇到什么大的自然障碍。简述该项目怎样推动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
材料四 能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务院根据我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总供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中国煤炭资源丰富,2/3的水电资源尚未开发,核能、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刚刚起步的实际,提出了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方针,即坚持立足国内,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将在节约能源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5)在能源问题上我国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有什么经济意义?
(6)运用有关唯物辩证法的道理,说明我国能源战略方针的正确性。
(1)状况:出现新的交通工具——汽车,汽车从国外输入;以旧式交通工具为主,交通运输业落后。社会原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工业落后。
(2)成果: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新建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和康藏、青藏、新藏三条公路建成。原因:①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②工人阶级的忘我劳动热情;③苏联的帮助。
(3)自然区位因素:位于五大湖沿岸,平原地形,工业用水充足。社会经济区位因素:(该城有大型钢铁工业)汽车工业靠近原料地,有五大湖及陆上便利的交通条件,有丰富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悠久的汽车发展历史,国内外巨大的市场需求,先进的科技。东北部工业区 乳畜带
(4)山西省的“西电东送”要克服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以及太行山山地地形有阻挡(它减少北京煤的使用量,从而减少粉尘的排放,减少北京地区SO2排放,从而降低酸雨的危害。(4)节约原油(石油)(或可以代替部分石油);带动粮食生产和粮食深加工(或带动农业生产);减轻陈化粮库存的财政压力;减轻汽车尾气排放,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问题。
(5)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立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有利于缓解世界市场能源压力,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6)①我国的能源方针强调“立足国内”,坚持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事物发展的原理。②“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坚持既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重点,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③只有节约与开发并重,才能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