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为某地甲乙两乡镇有关情况:
\项目 翁\ | 基本情况 | 发展状况 | 镇政府的做法 |
田 | 文化底蕴浓厚,风筝、剪纸工艺盛行。名人故居、人文景观较多,旅游资源潜力大。 | 因地制宜,面向市场。剪纸、风筝生产流行的村,以这些工艺引领经济发展。有旅游资源的则以旅游及相关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镇人民。 | 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广开言路,设立镇长信箱。切实为人民服务。 |
乙 | 交通便利.工业发展迅速,但资金、自然资源匮乏。 | 工业发展以引进外资 为主,只要能够促进GDP 高速增长的项目(不论能耗与污染状况)都大力支持。 | 以下为当地群众为 政府编的顺口溜:“脸难 看,事难办,大事小事得 半年。”“不找市场找镇长,因为镇长有公章。” |
(1)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对甲乙两镇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评析。
(2)针对乙镇目前情况,请你就行使职能方面向乙镇政府建言献策。
(3)甲镇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和谐社会的建设。试说明这种现象包含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4)甲镇某中学政治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结合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知识,运用走访调查(或实地考察)的方法,对“家乡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进行课题研究。试写出该小组这次走访调查(或实地考察)应有的内容要点。(写出三个方面即可)
(1)甲镇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镇人民,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乙镇依据自身资金、自然资源短缺的实际坚持开放、引进外资是正确的,但发展经济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GDP的增加,这与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做法忽视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2)①政府必须科学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使职能,在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搞好宏观调控;②政府在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时,应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③明确政府责任,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切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3)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③文化产业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创造了大量的精神产品和精神财富,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4)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传承;当地传统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当地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态度、主要问题与不足);当地对传统文化保护、开发的政策与机制;当地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当地群众、各级组织对传统文化建设的建议及呼声等。 (说明:学生只要回答出其中3点即可,如果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言之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国内生产总值(GDP)含义: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含义:
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比较:
总体小康 | 全面小康 | ||
不同点 | 标准 | 低水平——低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 | 更高水平——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
生活质量 | 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势不全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覆盖的人群不全面;二是消费的内容不全面,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
社会发展状态 | 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在全国也没有全面达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差距不小 | 发展比较均衡——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将惠及十几亿人口 | |
相同点 | 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
国民生产总值与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比较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区别
含义不同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标准不同
以本国常住居民为准
以国界为准
联系
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GNP-(本国常住居民取自国外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外国居民取自本国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统计这两大指标的意义:都是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都能把三大产业水平和劳务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便于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
①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
②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当前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内容
(1)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①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②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③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④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⑤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3、全面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项新要求: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