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为抵御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政府决定实施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十项措施统筹城乡,支持发展,改善民生,惠及百姓。经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额迭4万亿元。
材料二:在国际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欧美很多媒体疾呼中国应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拯救者”。对此,中国政府的态度既积极又现实: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本身就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在处理国际问题时,会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在“有所作为”的同时,还要牢记自身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的建设与发展永远是工作重点,不应也不能承担与自身实力不相符的国际责任。
材料三:目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订单急剧减少,出口贸易受挫,失业人数迅速增加……一些中小企业进入了发展的“寒冬”。
(1)结合材料一分析政府加大投资的经济学依据。
(2)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我国政府做法的正确性。
(3)从哲学角度帮助中小企业分析,怎样才能走过“寒冬”,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1)①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加大投资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重要作用。②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政府加大投资,关注民生,能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③财政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通过财政支出,能有效刺激总需求提高,降低失业率,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2)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时,也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③权利与义务既对立又统一。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不应也不能承担与自身实力不相符的国际责任。
(3)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企业生产在订单减少情况下,根据自身实际及时整合资源,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在扩大内需上下功大。②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创新发展理念,创新营销方式,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冷静面对国内外市场,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如从其他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