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表1:三十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变化
改革开放初 | 2007年 | |
人均寿命 | 68.2岁 | 73岁 |
千人口医院床位数 | 1.94张 | 2.63张 |
全国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及人均诊疗次数 | 10.1亿,人均1.1次 | 28.4亿,人均2.2次 |
政府和个人卫生医疗支出占卫生医疗总支出百分比 | 36%,21% | 18%,49% |
注:人均寿命是反映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医院床位数反映医疗供给,人均诊疗次数反映医疗需求。
表2:三十年医疗卫生改革变奏
阶段 | 主调 | 内容 |
第一阶段 1990年代 | 谁为主导 | 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两种路线激烈争论。 |
第二阶段 2000年—2004年 | 看好市场化 | “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医疗效率和水平提高,但公平性日益失衡。 |
第三阶段 2005年—2007年 | 医改变奏 | 面对医疗公益性不足,指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医改定基调:政府将承担基本公共医疗。 |
第四阶段 2008年至今 | 新医改启动 | 2008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通过新医改方案,规划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材料一:新医疗改革重点之一是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的改革需要行政体制改革配合,政府要转交职能,管办分离,变“操办”为“绩效管理”,建立服务型政府。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表1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大变化,概括其中包含的主要信息。
(2)结合表l,联系实际,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说明政府为什么要进行新医疗改革?
(3)结合表2,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分析三十年医疗改革探索过程。
(4)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在新医改过程中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寿命、千人口医院床位大幅增长,反映了我国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全国人均诊疗人次翻倍,反映人们医疗卫生需求日益增长;人均床位增长但增幅不及人均诊疗人次,反映了我国医疗供给还不能满足人们医疗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承担的卫生支出比重减少,个人支出比重增加,医疗公益性不足。
(2)市场不是万能的,具自发性等缺陷,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以市场为方向的医疗改革,不能解决公平问题,需要国家运用公共财政解决公民基本医疗问题。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我国生产目的。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是全体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原则的要求。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支柱之一,推进医疗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注:如学生回答“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适时推出新医疗改革,解除人们后顾之忧,能扩大内需,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亦可。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医疗改革源于人民就医需求,在医改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市场手段不能解决医疗的公平问题,医疗公益性得到大家共识。新医改是否能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随着对医疗改革认识深入,必将推动新医疗改革。
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医改提高人们对公共医疗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推进医改,两者相互促进,不断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医疗问题关系人民切身利益,政府应建设服务型政府,解决这一问题。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构的执行机关,具有经济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
国家职能决定国家的机构的设置。新医改中,政府职能要正确定位,进行相应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