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世博会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梦想,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开放的中国迎来了凝聚人类璀璨文明的世博会。
活动一 “5.1”放假期间,小明和小张等几位同学在家长陪同下,参观游览世博园区中国馆。第一展区:探寻“东方足迹”。通过几个风格迥异的展项,重点展示中国城市发展理念中的智慧。其中的多媒体综合展项播放的影片,讲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自强不息的城市化经验、中国人的建设热情和对于未来的期望。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被艺术地再现于展厅中,传达中国古典城市的智慧。第二展区:展开“寻觅之旅”。采用轨道游览车,以古今对话的方式让参观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中国城市营建规划的智慧,完成一次充满动感、惊喜和发现的参观体验。第三展区:聚集“低碳行动”。聚集以低碳为核G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师法自然的现代追隶”来应对未来的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式的回答”。
(1)请你就中国国家馆的三个展区任选一个话题,说明创新的社会作用。
活动二 如果你是世博会的志愿者,现有一位来自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大师故乡的德国游客与你交流:“黑格尔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和谐城市’是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精髓,表达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吉祥物‘海宝’又以汉字‘人’为核心创意,将人、城市和地球统一于一体。而目前城市的拥挤、污染、犯罪等无一不与人密切相关。这说明人和城市是难以和谐的。”
(2)请你用联系的观点,就人和城市的关系问题与德国游客进行哲学对话。
(1)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国家馆三个展区的创新理念,体现我国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兴旺发达。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东方足迹”馆再现中国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热情。(“寻觅之旅”馆领略中国城市营建规划的智慧;“低碳行动”馆展示中国人“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③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理论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国家馆三个展区体现中国人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理论创新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东方足迹”馆讲述城市化经验。(“寻觅之旅”馆充满动感、惊喜和发现的参观体验,“低碳行动”馆展示中国人“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2)①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构建“和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必须综合考虑人、城市和地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将人、城市和地球统一于一体。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和城市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城市的拥挤、污染、犯罪等有其发生的基础和原因,都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③联系具有多样性,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建立新的联系。人们可以创造有利条件,正确处理好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实现人和城市的良性发展
联系含义:
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正确理解普遍联系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之间的关系:
普遍联系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
区别 | 内容 | 说明的是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是辩证法研究的问题 | 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是唯物论回答的问题 |
地位 | “怎么样”是第二位的问题 | “是什么”是第一位的问题 | |
联系 | ①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就必然要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因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表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没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没有联系;没有联系,也就无法统一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致的 ③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世界的普遍联系不可分割 |
联系的理解: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这是形而上学的特征之一;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杀事物之间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毫无区别的一团混沌,这是相对主义的特征之一。
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正确理解该内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把普遍联系理解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事物总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在这一点上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某一具体事物与另一具体事物是否有联系,则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的普遍性不仅指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还包括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联系。
(3)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等同于联系。联系的普遍性是联系的特征之一,另外,联系还具有客观性、多样性特征。
(4)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共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表一:
图表二:我国劳动报酬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年份 | 2003年以前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比重 | 50%以上 | 49.6% | 41.4% | 40.6% |
注:从2003年到2006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62.1%变为57.1%。全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到城镇居民收入的1/3。上海市的人均年收入是西部落后地区的10倍以上。
材料二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讲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全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指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1)图表一和图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如果这种经济现象继续发展下去会带来什么后果?(7分)
(2)请运用联系的观点,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9分)
(3)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政府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