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首先是一个生命。有历史,有记忆,有性格,它是一方水土的独特创造,是人民集体的个性创造与审美创造。”
材料一 规划先行,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先导。厦门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根据“提升岛内、拓展岛外”精神,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原则,提出厦门要发挥海西重要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2009年9月,包括美国RTKL、德国欧博迈亚等六家国际知名的设计单位获邀参加厦门新城初步方案的设计,并于10月22日提交了6个形态各异的新城概念方案,勾勒出厦门在未来城市建设上的宏伟蓝图。
(1)根据材料一,说明厦门新城规划方案是如何体现意识能动作用的?
材料二 厦门市规划局从2009年11月起,向社会公布岛内外一体化新城建设规划方案,广泛征求市民意见。我市某校高二年级4班全体同学就厦门新城规划展开讨论。
甲同学说:厦门本岛是城市的中心,是月亮,岛外的城镇是星星。星星们环绕于月亮四周,厦门应该构成了“众星拱月”的城市布局。
乙同学说:未来厦门的发展重心应该慢慢往外迁移,功能将慢慢分解到岛外,以岛外的发展推动厦门发展的新跨越。
丙同学说:厦门城市规划,应该是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酒店、餐饮、会议、娱乐等城市至少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共生互利的能动关系,这样才能将彻底改变厦门人的居住、生活方式。
(2)请你列出上述三位同学发言的唯物辩证法依据。
(1)①规划先行,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先导;新城概念方案,勾勒出厦门在未来城市建设 上的宏伟蓝图,体现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原则,提出厦门要发挥海西重要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体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③新城概念方案的提交与讨论,体现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④新城概念方案,有利于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体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①甲同学: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众星拱月”的城市布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立足中心,兼顾四周。②乙同学: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厦门的跨越发展,应以发展岛内为重心,功能慢慢分解到岛外,以岛外的发展推动厦门的发展。③丙同学: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厦门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酒店、餐饮、会议、娱乐等城市至少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共生互利的能动关系,将彻底改变厦门人的居住、生活方式。
联系含义:
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正确理解普遍联系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之间的关系:
普遍联系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
区别 | 内容 | 说明的是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是辩证法研究的问题 | 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是唯物论回答的问题 |
地位 | “怎么样”是第二位的问题 | “是什么”是第一位的问题 | |
联系 | ①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就必然要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因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表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没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没有联系;没有联系,也就无法统一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致的 ③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世界的普遍联系不可分割 |
联系的理解: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这是形而上学的特征之一;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杀事物之间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毫无区别的一团混沌,这是相对主义的特征之一。
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正确理解该内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把普遍联系理解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事物总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在这一点上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某一具体事物与另一具体事物是否有联系,则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的普遍性不仅指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还包括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联系。
(3)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等同于联系。联系的普遍性是联系的特征之一,另外,联系还具有客观性、多样性特征。
(4)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共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表一:
图表二:我国劳动报酬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年份 | 2003年以前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比重 | 50%以上 | 49.6% | 41.4% | 40.6% |
注:从2003年到2006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62.1%变为57.1%。全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到城镇居民收入的1/3。上海市的人均年收入是西部落后地区的10倍以上。
材料二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讲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全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指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1)图表一和图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如果这种经济现象继续发展下去会带来什么后果?(7分)
(2)请运用联系的观点,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9分)
(3)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政府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