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 )
A.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 B.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C.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D.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的方式,同时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下图告诉我们( )
①现代模式借助信息资源的分享,可以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意向
②传统模式比现代模式更符合价值规律要求,促进资源合理流动
③现代模式比传统模式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的需求
④两种模式的信息传播都影响消费者在竞争中的主体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把权力分裂或分散开来就一定会减少它的绝对量,而竞争制度就是旨在用分散权力的办法来把人用来支配人的权力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唯一制度。”哈耶克的这一思想( )
①反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要求取消政府对经济的所有干预
③认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 ④主张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经济学常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言简意赅的歌词,道出了改革开放战略抉择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产生的深远影响,表达了全国人民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共同信念。在正确对待改革问题上,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今天再次思考邓小平的精辟论断,令人愈加体会到深化改革开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学常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意义。(6分)
(2)“南方谈话”后,我国为什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分)
过去企业遇到问题“不找市场,找市长”,而今企业遇到问题“不找市长,找市场”。这表明( )
①政府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②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
③我国市场经济有了发展 ④企业与市长脱离了关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认识上,毛泽东赞成斯大林的分析,并且强调( )
A.社会分工的存在 B. 所有制的不同 C.生产力条件 D.主观因素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 )
①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扩展、深化的过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直到党的十四大,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才彻底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框架。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计划经济框架的标志及支撑这一标志的理论是什么?并简要说明这一理论创立的意义。
(2)结合经济学常识说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应如何正确看待计划与市场?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其中包括高效发展核电。据资料,1公斤核燃料铀——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释放的能量;与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相比,核电基本不受风、阳光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核电站不排放有害气体和烟尘,其一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同等规模火电站排放量的1.6%;我国目前已建成13台核电机组,电价普遍低于当地标准电价;2010年,全球发电总量中核电占16%,我国发电总量中核电占2%。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社会用电量将达6.27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约为8.5%。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较优势。(10分)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A.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党的先进性 D.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法制是竞争的基础和保障,这是因为
①健全的法制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 ②健全的法制能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
③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④市场经济越发达,法律法规越完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浙江温州市在过去10年中把个体、私营经济当作富民强市的生力军,因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A、有利于扩大就业
B、对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具有决定作用
C、有利于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
D、有利于国家财政增收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进行了六次政府机构改革。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生产力必须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
C.部分功能制约着整体功能 D.要注重系统内部的优化趋向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把经济基础变革同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的哲学依据是
①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②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④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材料:大学毕业生李某自愿到农村工作。他从桑蚕丝的市场需求出发,整合某村桑蚕养殖物资和人力资源,成立桑蚕养殖合作社,邀请母校专家向村民传授桑树改良技术,普及了桑蚕养殖新技术,推广桑树一步成园面积2000亩。养殖户由此节省劳动力成本50%,增产蚕茧5000公斤,增收10多万元。他为村民开辟了致富之路,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
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李某为村民开辟致富之路所采取的措施。
今年,国务院启动“大部制”改革:调整变动15个机构,减少4个正部级机构,新组建环境保护部等5个部级机构。国务院“大部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B.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C.调整我国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D.解决我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对抗性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人口结构比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适时修改《选举法》,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体现了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和相对独立
D.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具有导向和驱动作用
为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降低银行利率、增加政府投资等多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加强党的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在我国,实现社会和谐,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其依据是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由量变到质变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